緬甸產低鐵/高釩變色藍寶石
Low-Fe, High-V Color-Change Burmese Sapphire

以下文章摘要翻譯自GIA出版之Gems & Gemology(寶石與寶石學),2019春季刊2019/05/15出版,Vol.55, No.1,”Lab Notes”專欄。

圖一:這件5.68克拉枕形混合式車工藍寶石,有著強烈變色現象,從白光下的灰靛色,黃光下變成紫粉紅色。攝影:Robison McMurtry。

一件變色藍寶石最近被送至GIA卡爾斯巴德鑑定所申請產地辨識報告服務。這件5.68克拉枕形混合式車工寶石,展現著強烈變色現象:白光下呈灰靛色而黃光下呈紫粉紅色(圖一)。變色藍寶石一般在白光或等同光線中,會介於藍到靛色範圍,並在黃光中呈紫粉紅色至粉紫色調。具強烈變色現象的寶石,相當讓人喜愛。

圖二:A)溶出的金紅石(exsolved rutile)以高反射片狀物、箭頭狀物、細小物質及針狀等型態呈現於這件藍寶石當中。視野6.42mm。B)白色物質聚集成的雲狀物,組成幾何與堆疊形狀圖紋。視野3.80mm。C)雙晶片(twinning lamellae)是緬甸產藍寶石中常見的特徵。視野4.79mm。D)可能為針狀水鋁礦(boehmite needles)或是管狀物(tubules)的特徵,通常會出現在多方向雙晶的系統中。視野4.79mm。E)藍寶石中高反射性且具有虹彩的指紋狀內含物。視野1.37mm。顯微攝影:Jonathan Muyal。

基本寶石學檢測能證明這件寶石是剛玉,而其折光率為1.760-1.768。它也有著微弱紅寶特徵吸收光譜:紅區660與695nm間吸收線及500至600nm間較寬吸收帶,還有在藍色區域的460與480nm兩條細微吸收線。在長波紫外線照射下它會具有塊狀(patchy)強烈橘色螢光反應,短波下則會發出較弱橘色。顯微鏡觀察下可發現以高反射性片狀物(reflective platelets)/箭頭狀物(arrowheads)/微小物質及針狀物狀態呈現的溶出金紅石(exsolved rutile,圖二A)、有白色細微物質組成的雲狀物,形成各種幾何與堆疊圖紋(圖二B)、有一系列的雙晶片(twinning lamellae,圖二C)、水鋁礦針狀物或管狀物(boehmite needles or tubules,圖二D)、高反射性並具有虹彩的指紋狀物(圖二E)等等。寶石並沒有經加熱處理的證據。在浸泡液中能看到它具有粉紫色色區。這樣的內含物場景,常見於(但不限於)斯里蘭卡、馬達加斯加和緬甸出產的藍寶石之中。

為了輔助確認產地來源,我們也使用電漿質譜儀(LA-ICP-MS)進行化學成分分析。結果顯示它的鐵含量非常低,只有11-13ppma;但卻有異常高量到300ppma的釩元素。

數年前曾有一包變色藍寶石,被GIA泰國曼谷鑑定所研究紀錄過。那批採集自緬甸的寶石,就具是有著低鐵高釩的特性。而此客戶送件案例中寶石的化學數據,與我們先前研究紀錄的緬甸樣本資料吻合。

這是GIA卡爾斯巴德鑑定所首次遇到化學成分如此特別的變色藍寶石。由於某些產地內含物特徵可能相近,此案例也再次證明,電漿質譜儀能是協助鑑別寶石來源的重要工具。

  • 英文原文網址:https://www.gia.edu/…/spring-2019-labnotes-low-fe-high-v-co…
  • 本文作者Rebecca Tsang是寶石研究員,任職於GIA總部-美國加州卡爾斯巴德(Carlsbad)。
  • 圖片截取自原文網址。
  • Gems & Gemology是GIA出版的專業寶石科學季刊,可於官網www.gia.edu免費線上閱覽。
  • 翻譯:陳逸駿(GIA GG),首發於GIA美國寶石研究院臺灣校友會臉書社團<GIA 臺灣美國寶石研究院校友會>。本文為摘要翻譯,並非原文逐字解說;翻譯內容若有錯誤,歡迎同好先進留言指正。若欲轉載文章,請務必標明出處與原文網址,感謝!